我所理解的“幸福” ——电影《幸福来敲门》观后感 祝清梅3930
发表时间:2020-12-30 16:48 奔跑,奔跑,无休止地奔跑,不知疲倦地奔跑……这样的画面,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际,挥之不去。我不禁问自己:这样的一种姿态究竟源自一种怎样的力量? Persuit of happyness,这样一部电影,改编自真实故事,我更愿意将其译为“对幸福的追求”。 故事是从1981年开始的,那时的美国国内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,当时的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以及20%的银行利率,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,有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。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,靠做非畅销产品的推销员维持生计。虽然夫妻二人勤奋工作,孩子所上的幼儿园连“happyness”都要写错,租住的公寓仅能容身,然而依然是入不敷出,各项家庭开支、税单、罚单……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,爱人的离去,钱包里不名一文,无家可归,抚养幼子,终成为生活不能承受之重。生活似乎没有了转角。 正如片头所述,杰斐逊在《独立宣言》中提到了天赋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。正是基于这种信念,剧中的主人公凭借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,最终赢得了“幸福”。然而如此短暂的“幸福”,看似虚无缥缈,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? 在我看来,幸福更多的是源自于内心的一种感受。照此说来,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”的颜回是幸福的;“小轩窗,正梳妆”、“夜来幽梦忽还乡”时的苏轼是幸福的;彼时喝着由白菜叶子、菠菜叶、馊豆腐、剩米饭煮就的“珍珠翡翠白玉汤”时的朱元璋是幸福的。正因为幸福无关其它,那么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时的纳兰容若也定是幸福的了。《家》中的鸣凤,即便结局无法改变,但只要能远远地瞧见“三少爷”一眼,也便是幸福的了。 幸福需是历经磨练后得来的。幸福不会从天而降,正所谓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。故事中的主人公历经无数次的心力交瘁,“搭公交——犯傻——奔跑”,一次又一次濒于绝望的边缘,正是山重水复时;然而凭借对梦想的不懈坚持,以及任何时候都不放弃的执着,终于柳暗花明处,千万次的奔跑如愿换来了三秒钟的幸福击掌。 幸福的感觉是短暂的。需懂得“知足常乐”,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多,而在于计较的少。那些贪得无厌,不知感恩的人是永远不知满足,也是绝不会有幸福感可言的。一如普希金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》描写的那样,老太婆无休止的追求终究变成了贪婪,于是从最初的清苦,继而拥有辉煌,最终又回到了从前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追求好的生活处境没有错,但要适度,过度贪婪的结果终将是一无所获。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。还记得方志敏吗?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,在那个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里,他经手的款项足有几百万元,可他每天的菜金却只有区区4分钱,身上连一个铜板都没有。他过的是“清贫、洁白朴素”的生活,他唯一的财产是几套旧的汗褂裤 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,然而他的精神是富有的。虽遭严刑拷打,他却在环境极其恶劣的牢房里,写出了《清贫》、《可爱的中国》等多篇著作,每每读及他用生命写就的文字,又有谁会觉得他不是幸福的呢? 幸福需用心体会,细细聆听。它是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宁静。我只愿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”—— 想必那时的我也算是“幸福”的了。
|